目錄|文章重點
主題分類
想收到最新醫療職涯的乾貨新知嗎?
為什麼聰明的診所經營者都在「偷學」?
身為診所品牌顧問,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:「楊總監,我們診所技術很好,服務也不差,為什麼總覺得少了點什麼?」
答案往往不在你的診所裡,而在你有沒有用心觀察別人。
我記得有位皮膚科院長跟我分享,他參加一個醫學會議時,突然發現某大醫院的主任在茶敘時間主動去跟每個科別的醫師聊天,不是客套,而是真正關心其他科別的近況。
這個細節讓他重新思考:「我在自己診所裡,有像這樣主動關心每個同事嗎?」
在醫療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,診所經營者不只需要專注於醫療專業,更需要培養敏銳的品牌觀察能力。無論是參加業界聚會、供應商見面會或醫學研討會,這些場合都是學習的寶庫,關鍵是你有沒有帶著「學習者」的眼光去看。
觀察力:診所經營者最被忽視的核心能力
為什麼醫師容易錯過學習機會?
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:很多優秀的醫師在專業場合反而變成「隱形人」。
原因很現實:
- 時間寶貴:好不容易有空參加活動,只想趕快處理完回去看診
- 內向個性:許多醫師本質上是技術型人才,不習慣主動社交
- 角色定位:成為主治醫師後,在大型場合常常只是「陪襯」角色
但這樣想就太可惜了。
這些專業場合其實是免費的「診所經營管理課程」,你可以看到:
- 其他醫療機構如何運作
- 不同的團隊管理風格
- 成功與失敗的組織文化
- 創新的服務模式和思維
關鍵是要帶著「偷師」的心態去參與,而不是只是例行公事。
診所管理者的觀察盲點
診所主管和院長面臨另一個挑戰:忙到沒時間觀察。
我常看到這樣的情況:
- 活動一開始就忙著確認流程和接待
- 整場活動都在處理突發狀況
- 結束後累到只想回家,完全沒有反思
但如果你是主辦方或負責人,更應該善用這個「近距離觀察」的機會。
你可以看到:
- 哪些合作夥伴真正用心參與
- 團隊成員在非正式場合的真實表現
- 不同部門之間的化學反應
- 外部人士對你們組織的真實反饋
這些都是平時在診所裡看不到的珍貴資訊。
六點品牌觀察力:讓每次互動都變成學習
第1點:從獎勵機制看透組織真相
「看一下獎品名單,就知道這家機構的實力和重點」
我曾經參加一個醫療器材商的年終聚會,從獎品配置就看出很多門道:
觀察重點:
- 獎品來源:哪些廠商提供獎品?這反映出他們的合作網絡深度
- 獎品等級:獎金大小配合產業型態,透露出公司的競爭力
- 獎勵對象:誰獲得最大獎?這顯示組織真正重視的角色
實際案例分析: 某大型診所集團的年會,我發現:
- 最大獎給了資深護理師,不是醫師
- 特別獎項專門給「病人滿意度最高」的團隊
- 所有獎品都有診所logo,展現品牌意識
這告訴我他們重視什麼:團隊合作、病人體驗、品牌建立。
反思你的診所:
- 你的獎勵制度真正激勵了誰?
- 是否優化了與關鍵合作夥伴的關係?
- 獎勵方式是否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?
第2點:活動規劃反映的組織DNA
「怎麼辦活動,就知道這個組織的文化」
我參加過很多醫療機構的活動,活動規劃方式往往比活動內容更能反映組織文化:
成功案例觀察: 某家醫院的研討會讓我印象深刻:
- 跨科別混桌:不是按科別分桌,而是刻意安排不同專科坐一起
- 病人參與:邀請康復病人分享經驗,不只是醫師講課
- 實務導向:每個議題都有「如何應用到臨床」的討論時間
失敗案例觀察: 另一家機構的活動就顯得僵化:
- 嚴格按階層分桌,主任醫師一桌,住院醫師一桌
- 整場都是單向講課,沒有互動
- 內容偏理論,缺乏實務應用
你能學到什麼:
- 如何在保持專業的同時創造輕鬆氛圍?
- 如何讓不同部門的人有意義地互動?
- 如何設計能真正幫助參與者的活動內容?
第3點:工作分配暴露的團隊動力
「看誰在忙,就知道這個組織的問題在哪裡」
這是我最愛觀察的部分,因為工作分配最能反映組織的真實狀況:
健康組織的特徵:
- 每個人都有明確職責,但會互相支援
- 主管能抽身處理重要客戶,不會被瑣事綁住
- 年輕同事主動承擔責任,有成長機會
有問題組織的警訊:
- 總是同一群人在忙,其他人在聊天
- 主管事必躬親,無法專注在策略性工作
- 重要工作都靠某幾個「關鍵人物」,風險很高
我見過的極端案例: 某診所的開幕活動,院長從頭忙到尾,連跟重要客戶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。這反映出他們的團隊缺乏授權文化,也沒有培養出能獨當一面的幹部。
反思你的診所:
- 工作是否總是落在同一群人身上?
- 你的核心團隊是否有最優化的角色分配?
- 如果某個關鍵人物離開,診所還能正常運作嗎?
第4點:從「誰不說話」看溝通文化
「哪個部門特別安靜,背後一定有故事」
這是很多人忽略的觀察角度。大家都注意誰很活潑,但很少人注意誰很安靜。
我的觀察心得:
- 研發部門安靜:可能是專業使然,也可能是缺乏發言權
- 行銷部門安靜:這就很不正常了,可能是士氣低落
- 資深同事安靜:可能對現況不滿,但選擇消極抵抗
- 新進同事安靜:可能是還沒融入,也可能是文化不夠開放
實際案例: 某醫療集團的聚會上,我注意到整個財務部門的人都很安靜,後來才知道他們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成本控制,壓力很大,影響了士氣。
這個觀察幫助我理解:
- 部門間可能存在的緊張關係
- 組織變革對不同群體的影響
- 溝通文化是否足夠開放和包容
診所應用:
- 你的診所內部溝通是否足夠高效?
- 是否有某些同事或部門總是被邊緣化?
- 如何創造讓每個人都能發聲的環境?
第5點:主管風格決定團隊氣氛
「看主管怎麼帶隊,就知道這個組織能走多遠」
我特別喜歡觀察各部門主管在非正式場合的表現:
優秀主管的特質:
- 主動破冰:會帶起話題,讓部門同事融入整體氛圍
- 跨部門交流:利用機會與其他部門主管建立關係
- 關心下屬:注意部門同事是否適應,適時給予協助
- 向上管理:適時向高層反映部門狀況和需求
有問題的主管:
- 自顧自用餐:完全不管部門同事的參與狀況
- 避免互動:刻意避開應該要溝通的其他部門主管
- 消極參與:整場活動都是被動配合,沒有主動性
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: 某家診所的護理長在聚會中,不只照顧自己部門的護理師,還主動介紹她們認識其他部門的同事,甚至幫忙安排實習機會的交流。這種主管格局和用心,難怪她的團隊向心力這麼強。
你可以學習:
- 如何在非正式場合展現領導魅力?
- 如何利用活動建立跨部門合作關係?
- 如何平衡關心下屬和向上管理?
第6點:參與度反映的組織健康度
「看大家開不開心,就知道獎勵制度設計得好不好」
最後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觀察:真實的參與度和滿意度。
健康組織的表現:
- 大家是真心開心,不是義務性參與
- 有自發性的競爭和合作
- 活動結束後還會繼續聊天交流
- 對獎勵的反應是感謝,不是理所當然
有問題組織的警訊:
- 大家看起來很疲累,缺乏活力
- 為了獎勵而參與,沒有真心投入
- 活動一結束就快速散場
- 對獎勵反應冷淡或有怨言
我觀察到的細節: 某次聚會,我注意到得獎者的表情和反應,有的是真心感謝和開心,有的明顯是應付了事。這反映出組織的獎勵機制是否真正打動人心,還是只是例行公事。
診所應用思考:
- 你的員工對診所活動是真心參與還是被動配合?
- 獎勵制度是否真正激勵了團隊士氣?
-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回饋機制?
主辦者的觀察策略:忙碌中的智慧
「我是主辦人,根本沒時間觀察怎麼辦?」
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身為診所管理者,你既要主辦活動,又要觀察學習,確實是個挑戰。
我的解決策略:
事前規劃時就要考慮觀察需求:
- 分配工作時,讓需要觀察的人負責「掌控全場」的角色
- 安排可以協助觀察的「副手」,幫你記錄重要細節
- 設定幾個關鍵觀察時點,比如開場、用餐、活動結束
建立觀察框架:
- 準備簡單的觀察清單,避免遺漏重要資訊
- 指定團隊成員負責觀察特定面向
- 活動結束後立即進行團隊討論,彙整觀察心得
實際案例分享: 我輔導的一間診所,院長在每次大型活動後都會安排「復盤會議」,邀請參與同事分享觀察到的細節。這個習慣讓他們從每次活動中都能學到新東西,診所文化也因此不斷進步。
記住:當組織越來越大,私下的化學反應對組織影響會越來越大。這是你看到成員互動、學習合作夥伴文化的難得機會。
從觀察到行動:讓學習轉化為競爭優勢
醫療產業的特殊性:為什麼觀察更重要?
醫療產業比其他行業更複雜,因為它同時具備:
- 產品開發:新的治療技術和設備
- 商業策略:自費市場的競爭和定位
- 服務落地:病人體驗和滿意度管理
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診所經營者需要跨領域的學習能力,而觀察其他組織正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。
特別是在診所自費競爭時代,從專業醫療轉型到服務與商業醫療,更需要內部運作順暢和文化建立。
觀察的四大實際應用
1. 診所文化塑造
- 借鑑成功醫療組織的文化元素
- 找到適合自己診所的管理風格
- 避免其他組織犯過的文化錯誤
實例:某診所院長觀察到一家成功醫院的「晨會文化」很有特色,每天早會不只討論工作,還會分享一個「昨天讓我感動的病人故事」。他把這個概念引入診所,團隊士氣明顯提升。
2. 病人體驗優化
- 從跨產業的服務模式汲取靈感
- 改善診所的病人旅程設計
- 創造更友善和專業的服務環境
實例:有位皮膚科醫師參觀五星級飯店的活動,學到了「預期需求」的服務理念,後來在診所設置了「術後關懷包」,裡面有冰敷包、防曬乳樣品、護理指南等,病人滿意度大幅提升。
3. 團隊效能提升
- 識別並移植高效團隊的協作模式
- 優化診所內部的溝通機制
- 建立更有效的激勵和培訓體系
實例:某牙科診所主任觀察到科技公司的「敏捷管理」方式,引入每週「回顧會議」,讓團隊定期檢討工作流程和改善方案,診所效率顯著提升。
4. 品牌差異化
- 發現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
- 創造診所的獨特賣點和定位
- 建立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
實例:某家庭醫學科診所注意到其他診所都很「正經」,決定打造「溫馨家庭」風格,從裝潢到服務流程都強調家庭溫暖感,成功吸引了很多年輕家庭。
觀察力進階技巧:成為學習型領導者
系統化觀察的三個層次
表面層觀察:看得見的現象
- 活動流程、人員配置、環境佈置
- 適合初學者,容易上手
互動層觀察:人與人的關係
- 溝通模式、權力關係、團隊動力
- 需要一定經驗和敏感度
文化層觀察:深層的價值觀
- 組織信念、決策邏輯、優先順序
- 最有價值,但也最難掌握
我的建議:從表面層開始,逐步提升觀察深度。
避免觀察偏見的方法
常見偏見:
- 確認偏見:只看到符合自己預期的現象
- 光環效應:因為喜歡某組織就覺得什麼都好
- 歸因錯誤:把成功簡單歸因於某個單一因素
避免方法:
- 帶著「反駁自己」的心態觀察
- 尋找與預期不符的證據
- 多問「為什麼」和「是否還有其他可能」
- 與團隊成員交流觀察心得,避免單一視角
建立觀察學習的組織習慣
個人層面:
- 準備觀察筆記本,記錄重要發現
- 設定學習目標,每次活動都要學到新東西
- 定期反思和檢討觀察心得
團隊層面:
- 建立分享機制,讓觀察成為集體學習
- 鼓勵同事在外部活動中保持學習心態
- 將觀察心得納入診所改善計劃
組織層面:
- 制度化地安排外部學習和觀察機會
- 建立「最佳實務」資料庫,累積學習成果
- 定期評估和調整基於觀察的改善措施
從觀察者到行動者:診所轉型的實踐路徑
觀察學習的成果檢視
如何判斷你的觀察是否有效?
短期指標(1-3個月):
- 是否產生了具體的改善想法?
- 團隊是否對外部學習產生興趣?
- 是否開始實施小型的改善措施?
中期指標(3-6個月):
- 診所文化是否有正向變化?
- 團隊合作是否更加順暢?
- 病人滿意度是否有所提升?
長期指標(6個月以上):
- 診所是否建立了持續學習的文化?
- 競爭優勢是否更加明顯?
- 組織韌性是否得到加強?
常見的觀察學習陷阱
陷阱一:只觀察不行動
看了很多,學了很多,但都停留在「知道」層面,沒有轉化為實際改變。
陷阱二:盲目模仿
看到別人的成功做法就直接複製,沒考慮自己診所的實際情況和文化背景。
陷阱三:短期思維
期待立即見效,沒有耐心進行文化層面的長期建設。
陷阱四:個人英雄主義
認為觀察學習是個人的事,沒有建立團隊共同學習的機制。
避免方法:
- 設定明確的行動計劃和時間表
- 根據診所實際情況調整學習內容
- 建立長期的改善和評估機制
- 培養團隊共同的學習文化
觀察力是診所最被低估的競爭武器
經過多年輔導診所的經驗,我發現一個規律:最成功的診所經營者都有一個共同特質——他們是優秀的觀察者和學習者。
他們不會因為自己醫術精湛就停止學習,也不會因為診所業績不錯就自滿。他們總是保持好奇心,從每次互動中尋找改善的靈感。
在醫療服務日益競爭的環境中,診所的成功不僅依賴於醫療專業,更依賴於:
- 組織管理的精細化
- 品牌塑造的差異化
- 病人體驗的優質化
- 團隊文化的凝聚化
而這些能力的提升,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其他優秀組織的觀察和學習。
我常跟診所經營者說:「專業場合不只是業務交流,更是免費的管理課程。關鍵是你要帶著學習者的心態去參與。」
下次參加專業活動時,不妨試試這六種觀察視角:
- 解析獎勵機制看組織重點
- 評估活動規劃看文化特色
- 觀察工作分配看團隊動力
- 識別溝通模式看組織健康
- 評估領導風格看管理效能
- 分析參與度看激勵效果
你可能會發現診所經營與品牌塑造的全新靈感。
記住:在這個快速變化的醫療環境中,停止學習就是開始落後。而觀察力,正是持續學習和進步的關鍵能力。
想將觀察學習系統化,建立診所持續進步的文化?立即聯繫達特艾立,讓我們協助你將每次觀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,打造真正有競爭力的診所品牌!